新闻中心News

新葡萄娱乐下载世界粮食日 思茅区:全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5-01-14 13:24:0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今年世界粮食日全球活动主题为:“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思茅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把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放到首位,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稳产增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新葡萄娱乐下载世界粮食日 思茅区:全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图1)

  金秋十月,走进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杂交旱稻示范田,蔚蓝的天空下,成片的稻谷已经进入收割期。在一片片金色的稻田间,稻穗压弯了腰,微风吹来,稻浪飘香。村民们正忙着收割稻谷,秋日丰收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葡萄娱乐下载世界粮食日 思茅区:全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图2)

  杂交稻旱种植技术的推广使用给村民种植和收割水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丰收的喜悦和幸福洋溢在南邦河村大河边村民小组村民陈建华的脸上。“以前用人工播种的话要两个劳动力,八个小时才播种得完,现在用小型播种机播种,只需要一个人,二十来分钟就搞定了,并且机器播的更精细、更均匀。新葡萄娱乐APP人工收割的话,八个人一起也要四个小时左右才收得完,现在我们用小型打谷机来收,只需要二十几分钟,真正实现了省工又省时,”陈建华笑着说。

新葡萄娱乐下载世界粮食日 思茅区:全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图3)

  2021年,思茅区将农业生产与气象预测高度结合,因地制宜采用机械化和高效生产技术有机融合应用等多项轻简高效集成技术,通过精细整地,小(微)型农机精量播种,合理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方法,推广杂交稻旱种节水农业技术。

  杂交稻旱种植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省去了耕耙、育秧与插秧三个生产环节,不仅节约投入成本,还能有效缓解劳力季节性紧张问题,节约水资源达到了70—80%,是应对干旱少雨天气以及缺水种植区域的有力技术措施。“水稻旱播的主要优点就是播种的时候是直播,不用进行育秧,播种之后直接在田里面长,在管理过程方面,因为我们思茅区水资源比较缺乏,秧苗长出来之后直接施肥、管理虫害,就可以进行收割了。”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学林说。

新葡萄娱乐下载世界粮食日 思茅区:全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图4)

  在思茅区六顺镇官房村大平掌村民小组的田地里,一株株硕大饱满的玉米,一簇簇挂满枝头的豆荚映入眼帘,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尽显丰收的喜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根据大豆、玉米的生长特性,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农作物边际效应优势,通过合理配置大豆、玉米行距株距,实现两种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的种植模式,是传统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扩大大豆种植、提高大豆产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调整结构、轮作倒茬、提质增效等诸多优势,可以实现一田双收、一技多用、粮豆轮作、用养结合。

  2023年,思茅区根据交通、水利、劳力、土地、气候资源、种植水平等,科学规划,在六顺镇安排示范基地100亩,突出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确保粮食安全、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进行部署,采取示范带动、广泛发动原则,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达到“一地多种、一季多收”目标,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引进农业新科技、新技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能,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值,也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接下来,我们将落实好惠农政策、加大培训宣传、开展技术指导等措施,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鼓励种粮大户和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同一块地大豆、玉米共生,达到一季双收’的良好效果,促进农业提档、农民增收。”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学林说。

  近年来,思茅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34万亩。积极推广水稻、玉米优质品种种植,2024年完成杂交优质稻旱种22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0亩。

新葡萄娱乐下载世界粮食日 思茅区:全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图5)

  截至9月底,全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6.67万亩,收获面积16.49万亩,产量4.18万吨。通过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及时兑付农机购置补贴和新机具更新报废补贴,思茅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53%。思茅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楼志琪表示,下一步,思茅区将持续加大杂交优质稻旱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推广力度,确保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坚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习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搜索